科技部「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自民國102年啟動,執行計畫件數已由102年度21件成長到105年度43件,科技部工程司委託工程科技推展中心製作深耕計畫成果彙編專刊,以大眾易於閱覽的方式報導10件亮點團隊的主要執行成果,逢甲大學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獲選為報導之列,展現逢甲大學優異的研發能量!
逢甲大學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執行高值化功能性纖維工業基礎技術深耕專案計畫,由纖複系鄭國彬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成員涵蓋跨校院系師長,包括有逢甲大學材料系邱國峰、何主亮、陳錦毅,綠能中心呂晃志,纖複系石天威,工工系丘紀堇,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張景棠、劉仁湧、黃富亮,及台灣科大材料系吳昌謀、郭東昊等學者。報導提到,逢甲大學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以「技術扎根」的眼界和魄力,進行高功率脈衝磁控濺鍍系統(HIPIMS)等先進技術的研究,完成幅寬30公分的卷對卷小型機種,可在成卷的紗、布、膜、箔等材料上沉積出具有高附著力的機能性表層,賦予纖維光、色、機、電、磁、化、安全與保健等功能,未來可直接移轉技術至工業量產級系統,並且,這是全世界第一台多功能且多用途的電漿電鍍和表面電鍍設備。
此外,該中心豐沛的研發能量,也吸引多家纖維、紡織、成衣、機械、電子、材料等企業前來參訪,鄭國彬教授表示,如果能在範疇廣大的製造業領域裡運用奈米級次微米材料,應會有亮點成果,「台灣的產業迫切需要新的籌碼與出海口,才能在國際上競爭」。
逢甲大學紡織與材料工業研究中心成立於2013年,該中心與超過20家中小企業進行逾30件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技術專利超過20件。目前本計畫所開發之纖維、紗、布、薄膜與複合材料等產值已達約新台幣1.5億元以上。相關報導請見:http://www.etop.org.tw/index.php?d=epp&c=epp13911&m=show&id=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