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創新轉型 亞洲大學菇蕈生技,師生共創企業

2016/04/15
生技

高教創新轉型 亞洲大學菇蕈生技,師生共創企業

臺灣面臨少子化危機,高教要創新轉型, 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將臺灣無法種植的菇類開發為有機種植,成果斐然,透過教育部的學校衍生計畫方案,轉型為學校的企業公司。亞洲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座教授林俊義表示,「新興菇蕈生技衍生公司」讓學生可以理論與實務結合,達到學用合一的目的。

亞洲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座教授林俊義表示,白木耳,在臺灣無法栽培,都從大陸進口;由於大陸採人工段木栽培,且有季節性,都在春秋季生長,到了夏冬沒有白木耳,加上大陸的白木耳會噴灑農葯防止蟲害,對健康有害,因此,開發自動化栽培,利用環控方式,控制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控制在最好的環境下,讓白木耳不必噴灑農葯,一年四季都可以讓消費者吃到安心的有機白木耳。

由於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將臺灣無法種植的菇類開發為有機種植,成果斐然,透過教育部的學校衍生計畫方案,轉型為學校的企業公司。他進一步表示,在成立學校企業公司後,繼續與學校合作,成立菇類產業學院,包括學生理論與實務合一的菇類產業學程,還可以讓學生實習,並且讓碩博士生進行論文研究,真正做到學用合一的目的。

林俊義教授同時利用獨創的基質配方,栽培出淡黃色、淡紫色、粉紅色、淡紅色等彩色白木耳,相當豔麗好看,且顏色越深,抗氧化越強,林俊義教授說,看到朵朵彩色的白木耳,真是賞心悅目!

林俊義教授進一步指出,研究中心開發出臺灣無法自行生產的銀耳、舞菇以及竹蓀的自動化生產後,除了鮮食有機鮮菇之外,也將萃取成份供做保健產品也純化主成份做為葯用。將會持續進行開發,將菇類的萃取物還能製成藥品,以白木耳為例,除了可生產食用,還能轉作化妝品、加工品。

教育部「Dream Hi未來教育概念展」「偏鄉未來」、「國際未來」、「創新未來」與「活力未來」四大展區,百所學校精彩活動呈現;亞洲大學的林俊義教授將「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轉型為「新興菇蕈生技衍生公司」,也將在「創新未來區」,讓國人看到高教轉型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