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沒有能力養出獨角獸?

2020/12/12
知識

日期:2020/12/12   IAE 報導

台灣的政治、市場、地緣原本就受限,集中資源,在基本厚實的底蘊上,發掘顛覆性、創新的好題目,是獨角獸的第二口糧。在中美兩國超過300隻的獨角獸中,網路軟體與服務、互聯網、健康醫療、金融科技、大數據/雲端服務是行業排名前五名,這五類產業,台灣在大數據及健康醫療還有一拚之力。

關鍵報告Startup Genome裡的台灣篇,明白指出台灣在新創上有一大利多(人才充沛)和三大缺失(市場動能不足、國際資金平淡,以及缺乏出場機制)。在技術面,台灣的機會是人工智慧和分析,行動貝果及沛星兩家新創公司是觀察指標,而台灣利基產業則是高科技所衍生出來的智慧製造及機器人。因此,我們可以樂觀地認為,台灣在半導體晶片、醫療、數據分析等的整合,造就出來的健康產業與科技上,如果上述障礙可被移除,應該很快的可以孕育出幾隻獨角獸。

獨角獸為了生存,不間斷地海外募資,招募多元國際人才及法規的鬆綁是鐵律,缺一不可。於此台灣政府的表現不算合格,雖然有志之士越來越多,但可能存在太多的利益糾結與僵化體制,就形成百思不解的遲滯。近年來,法國、以色列及韓國在新創圈的力道為舉世所稱頌。有足夠多的優秀資源池,才能從中產出獨角獸。這些國家在新創的推動上是以協助創業者的角度思考,展開後續的政策規畫,而非以保護投資者的立場,進行控制。工商社論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