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利用大腦迴路設計神經網路

2021/01/11
人工智慧

早期機器學習剛發展的時候,許多人工智慧工程師普遍認為,因為電腦可以有極快的運算能力和幾乎無限的記憶力,展現的運算功能必定會超越人腦,因此,他們並不需要了解人腦的原理,更不需要向人腦學習,只需要將模型當作「黑盒子」將資料餵進去,得到足夠準確的預測結果即可。這樣的想法和1920年代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興起不謀而合,當時的心理學家認為,因為動物的行為都可以使用簡單的制約訓練(conditioning)來改變,因此我們並不需要研究大腦內部的機制,只要能操控動物行為就好了。然而,就如同後來行為學派的式微以及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興起,人們開始研究並解釋大腦內的複雜認知機制一樣,近年來人工智慧工程師開始慢慢認識到,要能夠了解神經網路的運作機制,以及加入新的功能模組,擴增神經網路的功能,他們必須要跟腦科學家一起攜手合作,利用大腦迴路的架構來設計或解釋神經網路。            

大腦裡面有許多神經細胞,作為資訊處理的單元,稱為神經元(neuron)。神經元之間會互相連接形成複雜的網路,當神經元受到活化時,細胞內外離子的濃度會改變,產生非常微小的電位,因而產生對應的電流。這個電流沿著有如電線般長長的神經元纖維,往下一個神經元的方向傳遞。到了神經元相接的地方(突觸),因為電流無法直接跨越細胞,電訊號會活化神經末端釋放特定的化學分子,稱為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利用轉換後的化學訊號活化下一顆神經元,繼續進行神經電訊號的傳遞。

因此,想要記錄並研究神經訊號的意義,我們可以透過單細胞神經紀錄(single unit recording)的方式,將微電擊(microelectrode)透過立體定位手術(stereotaxic surgery)的方式,放在特定神經元的旁邊,當神經細胞電位的時候,同時記錄到這樣的訊號,進而了解神經細胞之間溝通所傳遞的訊息。我們了解了大腦神經系統之間溝通所使用的語言後,可以進一步讀取神經傳遞的資訊。反過來,在了解神經訊號的編碼規則之後,我們也可以將我們想要傳達的資訊編碼成為神經訊號寫入大腦當中。當我們認識了正常的神經迴路如何運作後,我們更可以在神經迴路異常,造成神經精神症狀時,找出迴路當中異常的關鍵所在,並且將其矯正,已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黃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