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腸道的艱難梭菌(C. difficile)會產生TcdA和TcdB兩種毒素,從而導致宿主腸道發生炎症和損傷。 據新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在體外和小鼠試驗中,對比了普通的和經過基因編輯後無法產生毒素的艱難梭菌的生長,發現相比之下,正常產生 毒素的艱難梭菌造成的宿主炎症較為嚴重。 基因分析表明,艱難梭菌在炎症環境中能更多地表達與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謝相關的基因,進一步加劇炎症,形成惡性循環。 並且,體外試驗表明,艱難梭菌的毒素會損害腸道細胞,並將細胞中的膠原蛋白分解為氨基酸,促進其自身生長。 這種炎症反應還能抑制其他腸道菌的生長,使得艱難梭菌的競爭對手進一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