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騮教授(台灣)為U.N聯合國(W.U.U.) IAE國際學士院 2022年「電漿物理和太空物理卓越人物」||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教授‧ 美國物理學會James Clerk Maxwell電漿體物理獎.中研院院士

院士

日期:2022/10/29   IA

陳騮教授為U.N聯合國(W.U.U.) IAE國際學士院 2022年「全球電漿物理和太空物理卓越人物」||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電機與電腦科學系博士 ‧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物理與天文系榮譽頂級正教授及研究教授 ‧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美國物理學會James Clerk Maxwell電漿體物理獎·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騮於貝爾實驗室與長谷川晃(Akira Hasegawa)合作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他們基於在磁流體剪切阿爾芬波連續譜中存在之區域性共振,提出一種關於地球磁層中長周期磁振動的理論,被稱爲Chen-Hasegawa磁力線共振模型,如今已是描述磁層中磁脈動之標準模型。而後,他們首次論證帶電粒子可通過阿爾芬波連續譜之共振吸收而被加熱,該理論引起全世界的實驗研究,並被應用於解釋日冕加熱問題。此外,他們首次理論發現了動理學阿爾芬波,該預測之後在太空和實驗室電漿體中被觀測所證實。

自1974年起,陳騮在普林斯頓電漿體物理實驗室 (PPPL)與普林斯頓大學工作19年,並將其主要研究興趣轉為磁約束聚變電漿體物理。陳騮與Edward A. Frieman合作首次推導出非線性迴旋動理學方程,此方程後被命名為 Frieman-Chen方程,在過去幾十年間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磁化電漿體環境之中,為現代電漿體物理最為重要的進展之一。其與合作者理論預測了在磁約束聚變電漿體中密佈的磁流體阿爾芬波連續譜中存在間隙束縛態,且此類束縛態可經由波和粒子相互作用而被激發,並導致大量粒子和能量損失[2],此理論亦為實驗所證實,開闢出全新研究方向,並成爲磁約束聚變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其首次論證在磁約束聚變電漿體中超熱高能粒子可激發一種獨特宏觀磁流體波(從磁場信號來看,被稱作「魚骨模」)。1986至1993年間,陳騮曾任普林斯頓電漿體物理實驗室理論部副主任。

1993年後,陳騮執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與天文學系。期間,其理論發現磁約束聚變電漿體中阿爾芬波連續譜內高能量粒子模之存在,並給出可統一描述間隙束縛態與高能量粒子模之理論框架。其後二十年間,此理論框架被陳騮與Fulvio Zonca合作完善推廣,如今被稱為廣義魚骨模色散關係[9]。2000年,其與合作者首次論證電漿體中漂移波湍流可以通過強度調製作用,激發相應之徑向變化的帶狀流,從而導致湍流之自我調節,此非線性過程已被推廣至粒子相空間之帶狀結構。陳騮於2012年從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榮休。

1981,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04, 美國物理學會傑出電漿體物理研究John Dawson獎

2008, 歐洲物理學會Hannes Alfvén獎

2009, 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2011,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士

2012, 美國物理學會James Clerk Maxwell電漿體物理獎

2019, 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Subrahmanyan Chandresekhar獎

2022,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