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天賦異秉的高IQ怪胎,充滿數字與想像力的天才團隊,究竟該如何管理?

case1:搜尋關鍵字「陳水扁」的前八大城市為:台南、台北、新竹、高雄、台中、桃園、香港、廣州,第九名的城市則是日本東京。但是,簡體字版的「陳水扁」,搜尋冠軍是廈門,而不是北京!(截至2006/5/25資料)
case2:新的網頁中出現了方塊狀小電視螢幕,只要點選,廣告畫面突然動起來,一則加州比佛利山莊的高價豪宅廣告,正展示它的無與倫比。
前者是剛推出的「Google趨勢」(Google Trends),後者是Google向電視巨人宣戰的線上視訊廣告服務,兩項新產品發表的時間,相隔僅三天。
2005年Google的市值,己達119,200,000,000美元,與Google的命名——數學術語1後面加100個零的意思,愈來愈靠攏。而Google只用「0.5秒」,就可以查詢總數超過10億的資訊檔案,也讓Google的營收一如印鈔機,直線上升。
Google的奇蹟哪裡來?
每秒,全球有42%的搜尋引擎用戶,會向山景路Google大樓的伺服器發問。
在加州山景路上的Google總部,數十萬個亮點不停閃爍,大型螢幕上半部,顯示著黑夜及白天的世界地圖;下半部則打出用戶的問題,每一個亮點代表不同的語言和等待查詢的問題,甚至精確地顯現發問者的所在地。
光點就是Google新點子的來源。從新點子到新產品,平均只有6個月。而且只要兩、三人的團隊,就可以做出別人二、三十人才能做出的產品,「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機制,讓Google能快速創新,」Google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說。
只是讓微軟(Microsoft)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跌破眼鏡的是,為了找答案,李開復2005年竟然從微軟中國研究院跳槽到Google。
面對天賦異秉的高IQ怪胎,充滿數字與想像力的天才團隊,究竟該如何管理?
Google的CEO史密特(Eric Schmidt)說:「目前Google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如何管理企業的成長。」
一般負責創新的團隊,雖然有無數創意點子,但是一碰到管理,必然屬於控制型體系,如何找到管理上的創新之道,Google有一套「Google rule」,用創新機制代替管理。
要進入Google的天才,都熟知要應徵Google,必須懂得{e重複出現的第一個十位數質數}.com究竟代表什麼。「e」是指自然對數的底,數值約2.718281828459045……對數學天才們來說,找到第一個十位數質數一點都不難,但是真正吸引這些高手加入的原因,是精準找出「下一分鐘就可改變世界」的創意環境。
在Google,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Google人可以利用20%的上班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20%的時間等於是「上班五天,其中有一天可以自己決定做什麼」。
「7:2:1」的工作黃金分割比例,就是Google專案內容規劃的規則,專案內容有70%是屬於核心搜尋和廣告部份,20%的內容可投入其他與工作無關的事情,10%則投入嶄新概念、未來願景。
事實證明,Google的許多服務(Gmail、Vedio search……)都是由這20%的部份創造出來的。雖然之前4月1日愚人節,無厘頭的「Google月球實驗室」、「Google可樂」開了大玩笑,但是2005年愚人節宣布的Gmail服務,就真的是工程師自娛娛人,利用20%的時間做出的產品。
在Google,也鼓勵「用腳投票」。其意義在於不要只看見自己的看法,更可參與別人的意見。
Google最常說的就是,「拿世界當實驗室,今天就改變世界」。如果是在自己20%時間想出來的專案,若得到其他Google人的讚賞,他可以「用腳投票」一起加入,加入的人愈多,就更有可能變成80%項下的專案,也許六個月內就會在Google網站上推出,得到全世界使用者回饋。
這種用腳投票的模式,就與當年Google創辦人賴利‧裴吉(Larry Page)在史丹佛(Stanford University)遇上塞吉‧布林(Sergey Brin)一樣,兩個個性並不相投的人,卻可因對搜索技術的熱愛,共同創造了「Backrubs」這樣的第一個小玩意。 【管理雜誌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