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種能力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
那要如何培養商業思維能力呢? 建議可以從四種能力來培養:產品思維能力、市場思維能力、財務思維能力與競爭者思維能力。
一、產品思維能力
所謂的產品思維,就是指工程師必須很清楚自己家的產品。這不單只是看得見的產品,而是它實際賣到市場去之後,會長成什麼樣子。比方說,你做的產品是晶片,那就必須知道它用在哪,可能是筆電、手機,或是家電。
知道它用在哪裡後,你必須對整個產品的上下游供應鏈有初步理解。例如,使用這個晶片的手機,是用什麼樣的面板、配備的軟體又是什麼?接著再去研究這項產品的優缺點。這些思考的鍛鍊,會幫助你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不會讓你的思維侷限於一個「只是做手機晶片」的工程師。
二、市場思維能力
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要賣到市場。因此除了產品面的思考,市場面也需要具備。 這不是要求工程師鑽研行銷與市場,而是至少了解一下市場的趨勢與變化。
以生產手機晶片的工程師為例,可以抓一下未來智慧型手機的成長率。使用自家晶片的品牌,它的市占率如何?近幾年是成長還是衰退?現在網路很發達,這些趨勢與資料都是查得到的。
接著,去進一步探討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例如,當你發現使用自己公司晶片的手機,每年銷量都是20%速度在成長,那代表公司未來的營收可能會大幅增加,因為未來市場的需求可能會逐漸增加,就看自己的公司能否在未來幾年提高產能,因應市場的需求。
三、財務思維能力
在台積電,公司希望每個人都有成本概念。因此公司會開一些相關課程給工程師進修。我們把它稱為「非主管級的財務課」,教員工看公司的三大財務報表(損益平衡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員工可以決定是否要選修這些課程。
試想,如果一個工程師了解公司財報,就能用公司經營的語言來思考。他可能會想:公司上個月的營收不錯,下個月財務報表說我們還會有20%成長。那他對公司會自然產生願景與責任感,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會在某方面影響公司的營收或成本。
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該去鑽研公司財報,而是要強調「財務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財報裡有兩個概念非常重要,建議每個人都該了解:成本跟營收。
我在教課時,常會問同學清不清楚自己公司的成本結構,是人事成本高、固定成本高,還是變動成本高?我也會問學生,知不知道公司一個月營收多少?毛利多少?EPS多少?甚至再深入一點問,跟去年相比是成長還是衰退?當你瞭解成本結構,就會知道該如何降低成本,以增加公司營收。
這同時也會讓你比較了解老闆的想法。比方說開職缺,站在員工的角度,當然希望多一個人分擔工作量。但是站在老闆的角度,多應徵一個人,代表人事成本增加,那麼公司的營收是否能得到相應的成長?
四、競爭者思維能力
在台積電時,每一位報到進來的工程師都會受到「競爭者思維能力」薰陶:我們的市佔率多少?要想超越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該怎麼做?
舉例來說,我們工作時常被主管問,那英特爾是怎麼做的?三星呢?憑良心講,當時我怎麼知道英特爾要怎麼做?但公司就是不斷刺激你去想。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台積電就在這些過程中,無形訓練了我們的商業思維。
商業思維是一種專業也是一種能力,希望每一位職場人士都可以從產品思維、市場思維、財務思維與競爭者思維等四個面向來培養。當你具備這些商業思維,就能拉近你與高階主管的距離,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更寬廣,公司也會因你而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彭建文 Merlion Peng
在台積電服務超過1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