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看不到的資產 張忠謀:因價錢太高而離開的客戶,未來也都會再回來
天道酬「誠」。張忠謀曾在受訪時表示,「誠信是可以興利的,好的道德,也是好的生意」。
文 天下讀者俱樂部 闕又上 天下雜誌出版
2020-11-14
巴菲特曾說,他身上流的血液,85% 像他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15% 像菲利普.費雪。
菲利普. 費雪撰寫的《買股致富》(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發行於1960 年,許多論點至今仍歷久彌新,而且不只「新」,甚至對台灣的投資者而言,有些可能還難以接受或是尚未重視,也可能是不知「成長價值」的奧妙所在。
他在〈股票增值如何達到最大?〉的章節中說了一個部分事實、部分虛構的故事。
買家羅賓森先生,不顧眾人反對,從沒有道德良心的瓊斯手上買下了一家鋼板工廠45% 的股權,這是一種沒競爭門檻的產業,但也沒有什麼利潤,而且有控股權的瓊斯也會盡其所能拿取大部分的利潤。這些狀況年輕的羅賓森都知曉,還知道瓊斯生病了,通常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家在未來幾乎無法運轉的公司,可能只有一倍的獲利能力,但羅賓森卻以4 倍本益比買下了這家公司的股票。
兩年之後,羅賓森徹底了解鋼板工廠的業務,合夥人瓊斯也過世了,羅賓森以本益比5 倍的價格,買下瓊斯剩餘的股權。然後,羅賓森開始進行一項考慮已久的行動,他知道未來的飛機、飛彈、化工廠和原子反應爐,都需要用到可承受高溫的金屬,這種耐高溫的產品將有非常大的需求,但製造的技術性很高,於是他向年輕的冶金學家布朗提議,如果願意加入公司,將可購買己改名為「先鋒金屬公司」的未上市股票選擇權,在1960 年,故事中的主人翁羅賓森就已有這麼新的金融財務管理概念,以股票選擇權吸引人才。
接下來,先鋒金屬不斷地購買設備和研發,雖然沒有獲利,但專業能力正在進步中,接下來的一件事成為公司的轉捩點——先鋒金屬承接大製造商的代工訂單。
其他老練的鑄造廠都不願意承接那麼麻煩的代工訂單,而且羅賓森在口頭上答應客戶,八星期後可交貨,如果沒有準時交貨,就要付巨額賠償。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距離交貨日四星期時,因為公司員工的誤判,整個工作全部付諸流水,羅賓森快崩潰了。
雖然羅賓森並沒有在合約上標註要準時交貨,但他覺得說話要算話,雖然手邊資源已耗盡,但他還是下令加班,也雇用更多的人手,在剩下的四星期做完了八星期的工作。他堅持公司要為這項困難的工作負責,而不是跟買家要求額外的賠償。
羅賓森按照承諾,準時交貨,但估算了公司的流動資產和債務餘額,只能懊腦地說,他的事業完蛋了!
結果,羅賓森的事業非但沒有完蛋,而且第一次嘗到發達的滋味。
原來,那家由他承諾準時交貨的大公司總裁,邀羅賓森共進午餐並告訴他,像他這樣有誠信的供應商,是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尋求的可靠公司,如果不願意接受額外賠償,為了爾後的供貨穩定,客戶堅持貸款給先鋒金屬,讓羅賓森維持正常的營運。
最重要的是,這件事傳遍了業界,一家又一家的公司,甚至連跨產業的公司也都找上了先鋒金屬,大家都想找一個真正可以信賴的供應商,業務訂單大量湧入。
接下來先鋒金屬,不僅有了業務量,有了人才培養,有了技術突破,有了良好的獲利率,更有了公司深耕多年的新產品銷售及未來成長。第一個十年下來,公司已從當時買下的4 倍本益比,上升到18倍。
天道酬「誠」,誠信是重要資產
第二個十年,先鋒金屬的特殊熟成業務做得很好,成為該領域公認的領導者,同時管理團隊也不斷地投入研發和找尋新商機,開發了好幾項新業務。
在這時候,先鋒金屬開始吸引法人機構買進,這些被精選的公司,本益比高於一般公司,達法人可接受的36倍。費雪在書中說這個故事,其實有幾個重點:
1.公司的誠信是一種資產
2.公司的管理並不是抽象的理論事物,相反的,它可以造成投資人的實質獲利大幅增加或減少
3.本益比的「改變」,是常遭到忽視的重點,因為這是股市最大的獲利來源
上述三點彷彿就是台積電的實況,也是台灣投資者對台積電股價的誤解。特別是第三點,台灣投資者可能忽略了台積電未來十年股價變化的潛因,現在只能靠時間來證明,我們先聚焦台積電的重要資產——誠信(Integrity)。
「誠信」這項重要資產,在財報數字中看不到,但在年報或媒體對管理階層的採訪報導中可以發現。《商業周刊》於2002年7月專訪張忠謀,這篇報導的標題引我心頭一震,〈好的道德, 就是好的生意—— 談台積電的誠信價格〉,這到底是彌足珍貴的空谷足音,還是太過高調?歷經近二十年後,再回顧這段專訪內容,張忠謀提出的幾個觀念仍是歷久彌新,值得整個企業界和社會重新省思。
記者的提問直接切入核心,這兩個問題企業應該很關心,也是多數經營者的觀念誤區。
第一問:台積電的十大經營理念,第一項就是誠信,它的重要性甚至高於創新,這是少有的堅持,一般認為創新可以反映企業獲利,反觀誠信能反映在企業的價值和股價上嗎?
張忠謀回答得斬釘截鐵,「會的。但這不是我把誠信放在第一條的主因。」
張忠謀認為,誠信是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結構,一個社會、國家和世界喪失誠信,或誠信變弱,安居樂業就很難達到,甚至進一步會造成「經濟成長的極限」。
整個社會過去的問題,就是把現實面放在「最重要」的地方,我們將為此付出代價,因為短期間內可以忽略誠信,長期還是吃虧,整個社會都吃虧。我們回頭檢視,這豈不是一針見血?二十年過去,台積電依然堅守這個信仰,而整個社會呢?是進步了?還是原地不動,或向下沉淪?
記者的第二問:是否因為誠信只能防弊而不能興利,所以多數企業的負責人很現實地忽略它?
我把張忠謀的回答看了三遍,並且和羅賓森故事中的隱喻兩相對照之後,深深為一位投資大師和一位傑出經營者,隔著時空的對話所震懾。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人在花蓮高爾夫球場附近的居所,深夜兩點、四周寂靜,只有田蛙的背景聲,我卻彷彿清楚地「聽到」這兩位對於誠信給出一致的答案。
我們先看張忠謀的回答,他說,「誠信是可以興利的,好的道德,也是好的生意。客戶因誠信對我們的忠誠度增加,倘若客戶因價錢太高而離開的,過了幾年環境改變,價錢拉近,他們也都會再回來。」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