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顛覆式創新”之後克里斯坦森的最新力作:“開闢式創新”哈佛商業評論
電影不上映直接出錄像帶,一般不是什麼好事:可能是因為初期評價不好,質量堪憂,或者製作方覺得根本沒人看。 直接出錄像帶一直是一種放棄這部影片同時保全顏面的選擇。 然而,1992年電器銷售員肯尼思·納布(Kenneth Nnebue)拍攝的尼日利亞電影《生存枷鎖》(Living in Bondage),直接以錄像帶形式發行後卻大受好評。
當時納布收到了一批空白錄像帶,放在店裡出售,但他很快發現多數尼日利亞人根本用不著這種東西。 於是,他想到了錄製自製內容的辦法。 彼時尼日利亞根本沒有電影院。 納布寫了劇本,找了製片人和導演,請了幾位演員。 這部用錄像帶發行的驚悚片分為上下兩部,講述一個貧困潦倒的商人利用邪術轉運的故事,製作成本1.2萬美元,在整個非洲賣出了幾十萬份,推動當時尚不成熟的 尼日利亞電影行業“諾萊塢”迅速發展。
25年前,任誰也不會想到,如今諾萊塢每年發行電影約1500部,聘用的尼日利亞員工超過100萬人,據估計價值達到33億美元,規模與好萊塢、寶萊塢相當。 這個本土行業吸引了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注意,一些金融機構現在設有“電影專櫃”專門為影視製片投資。 據估計,尼日利亞有50多家電影學院。 政府設立基金用於培養電影製作者和投資新電影,並且更加重視版權保護。 2018年,紐約和多倫多舉辦諾萊塢電影節,奈飛還首次購買了諾萊塢電影《狮心》(Lionheart)。
電器銷售員為了賣錄像帶的一小筆投資,竟然撬動了世界上最貧困國家之一的尼日利亞(能用電的家庭不到35%,僅20%的家庭擁有電視機),一個價值數十 億美元的行業的崛起。 這難道只是歪打正著?
不是的。 諾萊塢跟其他很多組織一樣,通過開闢出人意料的全新市場,獲得了巨大的增長。 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市場巨頭增速放緩,投資者、創業者和跨國企業轉向其他地方尋找機會,看中了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博茨瓦納等“前沿經濟體”。 他們興致勃勃,也滿懷疑慮。 這些經濟體極度貧困,基礎設施和製度不足,幾乎沒有市場規模和顧客消費意願的相關數據,他們該如何找到大規模增長機會呢?
在這樣的對話裡,缺少的是用於解釋投資成功原因的理論基礎。 我們認為,那些投資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於創新力,尤其是“開闢式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 這種創新不只是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還會開闢新的行業,拉動整個前沿經濟體,促成包容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