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能力與經營績效
【經濟日報/湯玲郎(元智大學教授)】 2006.11.09 02:52 am
追求品質已是全球各行各業普遍通行的不二法則,也是任何組織邁向成功必行之路。在提升品質發展歷程上,從最基本的品質檢驗走向全面品質管理(TQM),再到六標準差管理;在應用層面上從早期著重在產品製造品質,進而擴展到上游的產品設計,或下游的供應鏈管理等;適用領域更從製造推廣到服務業,從私企業風行到公部門。
台灣企業過去擅長生產線的精實製造,統合品質開發與改善,創造出高品質、高良率的生產流程。在這知識導向的數位經濟時代,電子商務改寫了企業經營之道,管理者被迫重新檢視自己的經營模式,建立新的價值觀及格局,因此對品質定位要有新的構思。
在品質管理手法上,不斷有各種新管理觀念融入且推陳出新,就像洪流般力不可擋,也看不到它的盡頭。然而在這股洪流中,企業雖卯足全力推行TQM,成效卻不一。其至不乏知名品質獎企業得主,卻落得失敗的下場,因此對TQM的檢討聲浪也隨之而起。然而就像用藥一樣,錯不在藥,而在是否對症下藥;用對藥自然藥到病除,用錯藥可是會喪失健康甚至喪命。企業在推行TQM時,若缺乏整體的規畫整合,往往失之「見樹不見林」或「見林不見樹」,不是集中注意於內部流程改善而忽略外在結果,扼殺企業文化中的創新能力,就是過於著重管理績效而忽略組織內部問題,或未找出問題根源做徹底的組織變革或創新。
卓越的企業要具備品質管理,也要有創新能力。品質的內涵是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優秀的企業要能傾聽顧客的心聲,解決消費者現有的不便,研發創新以創造產品價值。管理大師波特(Porter)在進行競爭力研究時,歸納出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不斷「創新」。企業要維持競爭優勢,須持續不斷創新,建立價值鏈的優勢。而無論製造或服務,其產品的特色都有可能被模仿或取代而喪失利基。
克里斯汀生(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解答」指出企業除了依賴資源、流程與價值主張(RPV理論)支持「維持性創新」外,也要能洞察市場機會,提出「破壞性創新」的能力。若企業徒有一流的品質而不思創新,終究還是會被淘汰;唯有在各個層面不斷創新,企業才能永續經營。
品管大師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在其二維品質模式中所提出的「魅力品質」,就是以創新概念與新思維,為品質管理提供一種突破性的應用途徑。因此,企業要依據自己的資源產生創意,進而提供顧客創新產品或服務,以創新價值滿意顧客需求。
從市場行銷的角度來看,在現有或開發的產品群中,企業若經由破壞性創新可能找到明星型的產品,但也有可能創新失敗成為問題型的產品。反之企業若採用維持性創新可能是會賺錢的金牛型產品,但也有可能隨著市場的衰退而成為苟延殘喘被放棄的產品。
因此企業或廠商如要偵測市場脈動,掌握市場機會,管理者就需要發展組織的品質管理與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唯有重視「品質管理」與「創新能力」的雙引擎組織發展,改善企業的經營績效,才能確保卓越企業的競爭優勢。(五之四)
【2006/11/09 經濟日報】